Thursday, July 23, 2009

周易。巽。57

[前言]

卜得离卦才两星期,就有了巽卦。这是新增机制在机制上的好处。虽然这次卜卦的最后一爻还是老机制的结果,但是新机制起了促进作用。现在的这个节奏还可以,但我还是嫌它慢了一点。最好是每周能卜得一卦。但现在这个时候还不敢增加新的机制。先用这两个机制,要找到与已有的两个机制完全无关的机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要长久不断的努力,我想还是可以找到的。要想有个完整稳定的机制,我想应该至少有三个互相独立的机制。现在的两个机制之间的独立性很好,这两个机制的相关程度很低,至少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是这样的。

各个机制之间的独立性尤其重要,应该说是第一重要的。第二重要的是每个机关要有足够的变动性,这也是易的根本性。周易最早是易经,就是变易之经典,这也是我的第一个机制的重点要求。在选取第一个机制时,易最为重要,那是因为还没有考虑到周易的这个周字。在选第二个机制时,易还很重要的,但这里又有了新的要求了,这新的要求就是这个周字,周而复始的周字。有了这两个机制,既有易,还有周。从这个过程,我觉得我也能想象中华的祖先也许是先看到了易,然后才看到周的,先有易,而后有周易。


对于一件独立的事物,看到易就很了不起。然而对于两件或更多的事物,只看到易是不够的,还要看到周,看到这两件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我认为周易的周字不知是周朝的意思,还有周而复始的意义。当然,周朝的周字,是否已经包含了周而复始的意义,我还未有研究,还不知道周朝的周字是否已近想到这个意思了。但周易这个书名,有周和易两件并列重要的两个字,非常有道理。从这个意思上看,周易是研究周和易的书。易就是研究每一件独立事物的变化,周就是同时研究两件以上事物的变化和循环往复的过程。就像物理研究物质的物理属性,化学研究物质的化学特征,那么物理化学或化学物理,就是同时用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研究物质的物理化学属性和特征以及物质的属性和特征之间的变化和转换。

这种渐进的思想也就构成了我们研究周易的方法,用一个机制研究易,用两个机制同时研究周和易,如果我们能找到与第一和第二两个机制相关程度又小而自身变化又大的第三道机关,那我们就可以同时研究易周道这三级事物的属性了。这是我们的初步设想。我们认为人的认识也许就分为这三个级别:第一是认识易,第二是认识周,第三是认识道。其实这一点和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是协调一致的。

这也是我们想利用三个机制来卜卦的最初动机。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三种机制,我们也许就容易体会到事物的易周道三级属性了。所以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应该是周易之道。而且我们还设想,只有深切的体会了这三件事物的易周之道,才能学会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总而言之,易就是变易,周就是周而复始,道就是元亨利贞之整体。如果说周易是用元亨利贞的方法来研究和认识六十四卦象的,那么道德经就是用元亨利贞之有与无来研究和来认识世界。从这个意思上讲,老子的道德经是周易之周易。老子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说的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把玄字改为周易,那么老之其实在讲“周易之周易,众妙之门”。这样一来,周易和老子的关系就十分清楚了,就一目了然了。

如果借用现代的话来讲,周易是科学;道德经是哲学。只是在周易那个时代的科学还不发达,但周易代表了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既系统,如其64卦,又完整,如其天地人三才。现代的科学五花八门,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体系,对于一个人,要完整而系统地学习现代科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然而学习和研究周易也许就是一种模拟,对现代科学哲学体系的模拟。

闲扯了这么多,现在该学习巽卦的卦辞和爻辞了。

《易經》 第五十七卦 巽 巽為風 巽上巽下

巽,如木器,从丌;如风,散也;如人,同逊。丌(读音如几字),象形字,平而有足,指垫物的器具如底座,所以可以这么猜想:古人是借巽字的意思来描画巽卦这个符号。

何以巽为风?巽卦的八卦之象,两阳爻在一阴爻之上。从风的结构来看,离地面越高的,风速越快;越靠近地面的,风速越慢;在气流与地面交界处,风速已经是零,所以在这个气流和地面这个交界面上,此处气流已断,可以看着是断风。如果这样来看风的结构,那么巽卦的八卦之象和地面上的风的气流结构几乎完全一样。我们觉得古人,也许是了解了风的结构以后,才有巽卦为风之象的联系。

何以巽为木?其实,有刮风的时候,也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风有快,慢,和静止这三种情况。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就不卜卦了吗?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新的卦象来代表在风平浪静的时候的巽卦。假设地平面上有一棵参天的大树,在刮风天,风吹树摇,那是很容易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巽的风之象的。如果在无风的日子里,再去远远地观察这样的同一棵参天大树,它高耸入云,划破天空。此时参天大树在天高云淡的万里晴空,此是划破长空的参天大树之象就和巽卦之象十分相似相同了。

所以,巽卦在刮风的日子里为风,风在先,在无风的日子里,巽卦为木,木在后。刮风时巽为风,树欲静而风不止。风停时,树木高耸入云,划破长空,巽为木。这样一来,巽之象,为风,为木,那是很自然的。有了这样对巽卦的理解,我们想进而理解其义理就不难了。

《易》曰: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彖》曰:重巽以申命,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順乎剛,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象》曰: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巽之象是一阴爻居两阳爻之下,犹阴柔处阳刚之下,以阴从阳,如月之于阳,符合自然规律,所以巽(逊)有小亨。然而树欲停而风不止,所以利有攸往。且树大招风,虽可攸往,但可能受阻,所以利见大人,以排除险阻。

象曰,随风,巽。随风,就是风上加风,后风随前风,即风吹不止,相继而行。君子以申命行事,就是说君子要象随风一样,永不停止的伸张正义之命,推行正义之事。这里申同伸,就是伸张。命是会意字,从口从令,表示用口发布命令,本义为指派或发号。从本义上讲,以申命行事就是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有如风所到之处,风吹草动,皆有风之象。常言有雷厉风行,指办事果断/有力/迅速。

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
《象》曰:「進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貞」,志治也。

这些爻辞是借助风来喻人。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这句常言的意思是说,风雨变幻莫测。将这变幻莫测比之于人,就是人之进退维谷。一般讲来,文人多谋,武人善决。所以,进退,利武人之贞,就是说:进退维谷之时,最有利的方法是要有武人之善决。

小象的解释也有道理。进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贞,志治也。就是要在志疑进退之时,有志于治武人之贞。由此看来,此则小象传的解释很有道理。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
《象》曰:紛若之吉,得中也。

俗话言: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我觉得九二爻在说这样的事情。九二乃阳居阴位,且得中正。所以这种情况,犹如巽在床下,祸起萧墙,后院起火。所以,巽在床下,用来比喻有些人表面中正,且亲切有加,其实阳奉阴违。用史巫纷若。史是向神明祈祷的官吏,巫是能降神获鬼的官吏。现在这些官吏不复生存。其意义还是一样的,就是相当于现在常讲的:要调查研究,要实事求是。吉无咎。这样做了,就会吉祥无咎。所以九二爻的意思是:如发现有可疑的阳奉阴违之人,要认真地,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并且公开公正地解决问题,这样做了,就会吉祥无咎,没有任何坏处。

小象的解释:纷若之吉,得中也。纷若,就是纷至沓来的意思。这里的中就是中正公平的意思。小象传的意思是:经过了大家的研究分析,其结果必定是中正公平的,就不会出现冤假错案了。

九三:頻巽,吝。
《象》曰:頻巽之吝,志窮也。

九三爻只有三个字。所以理解字义很重要。频是会意字,从步,从页。步为涉之简,页为头之义。人将要涉水渡河,见河宽水深,便皱眉而止。频之本义是皱眉,现代字是颦字,如东施效颦。一个人皱眉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所以频就产生的引伸义,即现在我们常用的频字,就是屡次,频繁,重复,连续不断的意思。吝是形声字,从口,文声(现在发音有变),本义是顾惜或舍不得地意思。

九三爻是阳居其位,而且是居下卦的最高位,然而屈居六四爻之下。所以才有九三爻辞的频巽之吝。中文里有个词汇叫枕头风,有时也叫枕边风。此风不大,但可能常吹不止。然而水滴石穿,时间久了,却也能袭人风骨。这样的枕头风就是九三爻所说的频巽。常言道:成也风云,败也风云。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注重频巽的影响。对于这样的频巽,只好吝啬一点。总之,对于频巽,既要怜香惜玉,又要吝啬无憾。

六四:悔亡,田獲三品。
《象》曰:「田獲三品」,有功也。

频巽之吝以后,可能性之一就是:风调雨顺,草深兔肥,所以田猎之时,便可收获三品。六四爻之悔亡,或悔恨的消失,其功德全在于九三爻的频巽之吝。田获三品,就是打猎时获得三种收获,相当于今天常说的:一箭三雕。所谓三品一般是指:祭祀用品,宾客宴品,家用食品。

小象言:田获三品,有功也。就是说,田获三品,功德圆满了,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小康之家。这也是对九三爻的频巽之吝的赞美之言。

九五:貞吉悔亡,無不利。無初有終。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象》曰: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频巽之吝以后,可能性之二就是:风吹云散,晴空万里,所以贞吉悔亡,吉无不利。无初有终,无初,就是指九三爻的频巽之吝这个当初的无吉凶之时,有终就是指九五爻的这个此时的贞吉悔亡吉无不利。

庚有四义:于方位,位于西方;于万物,象秋時万物庚庚有实也;于天干,庚承己,居其七;于人身,象人脐。无论从何而讲,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庚居变更之位。西方为太阳下落至方位,今日太阳西下,预示着明日太阳东升。秋实,一方面为今年生命之硕果,另一方面为明年生命之良种。天干第七之庚,其已过半数;人身之脐,其已过半高。三日,也许是三天,也许是三月,也许是三年,总之是指事情变化的半周期。所以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就是能够在事情变化之前要有准确地预料,在变化之后要有周到的安排,这样一定吉祥。

上九:巽在床下,喪其資斧,貞凶。
《象》曰:「巽在床下」,上窮也。「喪其資斧」,正乎?凶也。

这是又一次巽在床下。上九和九二爻两爻之间不同的是,如果在这种时候被奸人阴招暗算,上九是阳居阴位,且至高无上,其权力早已被九五架空,已经没有时间和能力来用史巫纷若,因为上九已经是穷途末路,已经丧其资斧。资是形声字,从贝,次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所以其本义为钱财。斧也是形声字,从斤(斧头),父声,所以其本义就是斧子,为伐木工具。古时的人走路,有时需要披荆斩棘,既要携资,又要带斧,资为盘缠,斧为开路。总之,在穷途末路,并丧失资斧,此时只能背水一战,别无它路,所以贞凶。贞凶就是说,在这种时候,贞正谦逊只能导致凶险。

Sunday, July 12, 2009

道德经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〇天之道 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道德经 第八十〇章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〇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〇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〇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〇而用之

至治之极

甘美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〇〇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〇〇民至老死
〇〇不相往来

[注释]

鸡犬相闻,有些版本作:鸡犬之声相闻。我觉得“之声”是多余的,也不美观,所以可将“之声”二字去掉。这样,更加美观,也不失原意。“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鸡犬相闻三万里,迁都岂不有关中”。这些词句,都无“之声”二字,实为文雅。然而,多数版本都有“无声”二字,故从之。

道德经 第七十九章

〇和大怨 必有余怨〇
报怨以德 安可以为善

是以
圣人执左契
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
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道德经 第七十八章

天下
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也
其无以易之

弱胜强
柔胜刚
天下〇
莫不知
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 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注释]

(以)其无以易之。其指坚强者。无以易之,以就是借助,凭借,着手,之指水,就是无法着手改变水。其无以易之,就是说,坚强者无法着手改变水。这是因为水太柔弱了,无论怎么抓,都是抓不住。这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道理。这就是水随器而方圆道理。这就是抽刀断水水更流的道理。从美观上要求,本句的第一个以字是多余的,所以我把它去掉了。

道德经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其犹张弓舆
〇高者抑下
〇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 〇〇〇 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 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
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
〇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

道德经 第七十六章

〇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
兵强则失胜
木强则折兵
强大者处下
柔弱者处上


[注释]

最后四句,有多种版本。有的作: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有的写: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其实理想的两句是:兵强则失胜,木强则折兵。我以为,失字在转抄中误写成灭或不。折兵两字实为折为兵之意。所以我以为,折兵在传抄中误为折或兵。历史故事就有“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赔了夫人又折兵就是说,既送上了夫人,又为对方折木为兵了。者字加在最后两句,是为了与前文呼应。

道德经 第七十五章

民之〇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〇饥
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〇为 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 以其上求生之厚 是以轻死

夫唯
无以生为者
是贤于贵生

道德经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者矣
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
〇〇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

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
是谓代大匠斫
希有不伤其手

道德经 第七十三章

勇于〇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
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
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应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Saturday, July 11, 2009

Golf at Oakridge Country Club

Today, Kan, Zhen and I went to golf at Oakridge Country Club. Zhen picked me up first, and then picked Kan up, and then we get there together. We started around 11:30 a.m and we finished around 4:00 p.m. It was the best game ever at this course. Zhen got four pars today. He had excellent driver shots, especially in the back nine. His hybrid shots were equally as good as his drivers. Kan did not have any pars, but his iron shots were excellent.

I was very satisfied with my results today. I had one triple bogie and seven pars. All other shots were either bogies or double bogies. But there were more bogies than double bogies. We did not keep scores. I guess I had about 88 strikes in total.

I was most satisfied with the last hole, the 18th hole. The hole is 393 yards in length. There is a river cross the fairway between the tee and the 150-mark. To get to the green, the second shot has to cross the same river again. The minimum clearance to drive a ball to the fairway near the 150-mark is about 230 yard. If one has a slice, the ball will be way right in the fairway, as Kan did at the 18th hole, the second shot to the green center will be more than 220 yard with the river between the landing area of the first ball and the green. If one has a hook, the ball will be definitely in the river. If the tee shot is not long enough, the ball will fall into the river, as Zhen did today. Zhen had two excellent driving shot today in the 18th hole, but both were about 10 to20 yard short to land at the fairway. Both balls fell into the river.

At the 18th hole, I took the maximum challenge in my driving shot; the ball landed at the fairway passing the 150-mark. The driving distance is at least 260 yard. I used a 9-iron for my second shot; the ball landed on the green, but short of the flag.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I had got on to the green in regulation. My first putt was about 20 feet from the hole; my ball missed the hole by about an inch and rolled another 3 feet passing the hole before stopping below the hole. I did put the ball into the hole with ease in my second putt. So I got a par at the last hole. Every shot for the last hole was executed almost perfectly without any flaws.

I did get a par at the last hole before with one putt. Today I felt I did my best in the last hole. The satisfaction of a par of green-in-regulation was much higher than the par I got before with a par of one-putt. I was so happy for myself for the performance at the last hole. I guess this was part of the reason why I like golf so much. I can challenge myself every time when I play golf.

Before today, I usually play this hole as a par-five for me. I drive across the river first. Then I lay up before the crossing the river. Then I get my third shot to the green. Then I put the ball into the hole with one or two putts. The best is a par, but I got double or triple bogies in most times.

With today’s experience, at least I can have two strategies available for me to play the 18th hole in the future. The chance of getting a par is much higher. Of course, the chance of driving into the water with a penalty shot is much higher as well. But now I like the 18th hole much better than before no matter which strategy I am going to use for my next game at this course.

There were not many golf players today at the course. But there was a 4-people group before us and two-persons group behind us while we were playing. So we played in a very relaxed way.

Friday, July 10, 2009

道德经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
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
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
自知不自见
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
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
以其病病
是以不病

道德经 第七十〇章

吾言 甚易知 甚易行
天下 莫能知 莫能行

言有宗
事有君

〇夫唯无知
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
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
被褐怀玉

道德经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吾
不敢为主 而为客
不敢进寸 而退尺

是谓
行无行
攘无臂
扔无敌
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
轻敌几丧吾宝


抗兵相加
哀者胜矣

[注释]

抗兵相加亦作抗兵相若。

道德经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 不武〇
善〇战者 不怒〇
善胜敌者 不与〇
善用人者 为之下

是谓〇不争之德
是谓〇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

道德经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
我道大
似不肖

夫唯大
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
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舍慈且勇
舍俭且广
舍后且先

死矣

夫慈
以战则胜
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
以慈卫之

道德经 第六十六章

〇江海之所以
能为百谷王者
〇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
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
处上而民不重
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
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 第六十五章

古之
善为道者
非以明民
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
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 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 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
是谓玄德

玄德
深矣远矣
与物反矣

然后
乃至大顺

道德经 第六十四章

其〇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
其〇脆易泮
其〇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
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
〇而败之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
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 復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德经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
事无事
味无味

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

是以
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〇


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是以
圣人犹难之
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 第六十二章

道者
〇万物之〇奥
〇善人之〇宝
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
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
何弃之有


立天子置三公
〇〇虽有拱璧
〇〇以先驷马
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
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注释]

美言可以市尊,尊行可以加人。这两句有多种版本。如: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美言可以市尊,善行可以加人;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我认为,此处尊字重复应为老子原文,其它版本均为臆测。

道德经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

天下之牝
天下之交

牝常以静胜牡
〇〇以静为下


大邦以下小邦 则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 则取大邦


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
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
大者宜为下

道德经 第六十〇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 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〇 〇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 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

道德经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根深固柢
长生久视之道

道德经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 其民缺缺

祸兮 福之所倚
福兮 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人之迷〇 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
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道德经 第五十七章

以〇正治国〇
以〇奇用兵〇
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

天下多忌讳 而民弥贫
〇人多利器 国家滋昏
〇人多伎巧 奇物滋起
〇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塞其兑
闭其门
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

是谓玄同


不可得而亲
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
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
猛兽不据
攫鸟不搏

〇〇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
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
和之至也

〇知和曰常
〇知常曰明
〇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
谓之不道
不道早已

Thursday, July 09, 2009

周易。离卦。30

[初探]

从5月22日的兑卦到7月8日的离卦,整整过了一个半月。如果不是我最近增加了一道新的机关,恐怕这个新的离卦还会遥遥无期。也许这就是天机。我为何要在这一个多月之中增加一道新的机关呢?一方面,老机关变化缓慢下来了,很难演变出新卦来;另一方面,这道新机关也是最近才发现的。因为觉得新的机关比较适合我现在的利益,所以就加上了。这样一来,现在演算卦象就有两道机关了:一个是实的,一个是虚的。虚实结合的两道机关总还是比以前的单个机关好一些。

从这一个半月的兑卦过程来看,兑卦与交流的关系实在是密切。过去这段时间,我与网友交流的时间比往常多多了。这说明兑卦在起作用。从兑卦到离卦,也很离奇。从两湖之间的平缓的交往,一下就到了两火之间的燃烧着的交往,以前是万万也没有想到的。这是易经的离卦在起作用,还是世界本来就是如此,对于这个问题,我已经无法知晓了。

两湖的交往是平静而缓慢的,至少从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来看是如此。两火的交往还会那么平静吗?这要等下一卦出现时才知道。另外,离卦是易经上经的最后一卦,也许这也预示着,离卦是过去一段交往的终结,也许一个崭新的开端就要开始了。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这也告诫我,无论如何,还要继续努力交往下去。


现在来学习离卦的本义,看是否会给我带来新的启发。

易經 第三十卦 離 離為火 離上離下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彖》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牝源于甲骨文,本义为雌性禽兽,所以牝牛为母牛。畜就是畜养。畜牝牛吉,就是说畜养母牛吉祥。整个卦义就是,离,有利于贞正,有利于发展,还要注意畜养母牛的情操,那样就会更加吉祥。

初九:履錯然,敬之,無咎。
《象》曰:履錯之敬,以辟咎也。

错字的本义为用金涂饰,即今天讲的镀金。说卦也有八卦相错的说法。易经的错综复杂的错卦,就是用了错字的本义的。如天风姤卦的错卦是地雷复剥卦,就是把阳爻的中间断错下来,填在阴爻的中间。从这个错卦的变换过程来看,错就是先磨后补。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表示行走。然是燃的本字,义为燃烧。这就是说仅仅错还不够,还要燃烧,这样的脚印就很牢固,就会留下脚印。履错然,就是像镀金,就像要在地上烧出一个窟窿的一样走路,就是今天常说的一步一个脚印。所以履错然,就是脚踏实地的行走。敬字本义是恭敬和端肃,有恭在外表敬存内心之说,所以敬之,就是从内心的敬意。所以初九就是说,不但要脚踏实地的行走,而且从内心里要有敬意的行走,一边行走,一边认真地考虑一天要做的事情,只要这样,就会无咎。

俗话里就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先圣们告诫后人,从天亮开始就要脚踏实地的行走,而且心中还要谨慎的计划着一天要干的事情。

六二:黃離,元吉。
《象》曰:「黃離,元吉」,得中道也。

天玄而地黄,所以这里的黄字是指大地。黄离,就是阳光普照大地,元吉,就是从一开始就吉祥。黄离居中,所以元吉。

如果在热闹的市区,也许还不觉得黄离的意义。有个在德州的七月的一天中午,阳光明媚,气温很高,我和朋友一起打球,间歇时,我站在一棵树的阴影下休息,突然想到了易经中“黄离”二字,我就认真地观看着绿色的草地,空气是晃动的,就像木头燃烧时火焰顶处的空气的晃动,草地上的阳光是浅黄色的,比火焰的深黄颜色浅一些,但很相似。我顿时就联想到我们的先人认识黄离的情景。从此,我就更加相信黄离就是阳光普照大地的意思。

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
《象》曰:「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昃,从仄从日,仄就是斜,古典诗词就要讲究平仄押韵,所以昃就是太阳西斜。不/就句法结构相当于现代的不是/就是句法结构。缶的本义是瓦器,缶又是乐器,可以敲击成曲。耋指年岁八十的老者。嗟表示忧感叹息。 所以九三爻就是说,太阳刚刚西斜,不是击缶歌昌,就是像老人那样忧感叹息,这样就会遭致凶险。先贤告诫后人,不要看见太阳刚刚西斜,就开始荒废事业,或击缶歌唱,或哀声叹气。长此以往,必然招致凶险。

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象》曰:「突如其來如」,無所容也。

这是紧接九三爻的又一阳爻,所以意思也是和九三爻连接的,继续的。如果像九三爻那样做(指不珍惜光阴),突如其来如,就是觉得日子就一下子过去了。如果那样,就会突然感到:如焚,如死,如弃。也就是说,如果荒废光阴,就会一下子觉得自己的日子很快就要结束了(焚如),最后悔恨终生(死如),被世界所抛弃(弃如)。因为这个突如其来如的时间很短,人们往往还处于震惊状态,还没有时间做出反省,所以未言吉凶。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象》曰: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戚的本义古代兵器名,是斧的一种,引申为砍断。从九四的阳爻转入阴爻六五,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所谓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出涕沱若,就是相当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样子。戚嗟若,就是砍断哀声叹气的样子,就是不再哀声叹气了。这样就会有吉祥。这就是最早的回头是岸,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無咎。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很多学者将折首解释为斩首,我认为不妥,其实折并无段的意思。折首就是俯首的意思。上九是对六五的进一步要求,只是对虚度光阴有悔改之心还不够,还有付出行动,而且还要把损失的光阴夺回来,就像帝王出征夺回失去的疆土一样,我认为王用出征只是用来做比喻,并不是真的要打仗。有嘉折首,就是要对埋头苦干的要嘉奖。只要埋头苦干了,获匪其丑无咎,匪同非,其在这里指所获之物。所以获匪其丑,犹言获其匪丑,这也是为何有些版本作如此顺序。即使收获不佳,也没有任何过错。俗话里:写字不怕丑,只要笔笔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王用出征以正邦也。说文言: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守一以止也。所以正有归一的意思,就是让领土完整归一。所以,象的解释就是说,帝王出征的目的就是要夺回失去的疆土。

蒋介石,又名蒋中正。介石,就是行武;中正,有以正中国之义。其名来自易经豫卦六二爻辞:介于石,以中正也。豫卦:利建侯行师。这个名字说明当时蒋介石有志于武力统一中国的雄心。他虽然未成功,从起名介石中正,就可看出他的深厚易学修养。据说他在临终前道出了其处世哲学:是非审之于己,毁誉任之于人,得失取之于数。 经过查考,发现湖南长沙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有楹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涉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注释]

系辞下传第二章曰:古者包犧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所以,伏羲氏画卦时,是从渔户猎人的网纲联想到离卦的。猎网套住了野兽,渔网捕到了鲜鱼,皆有离卦之像。

说卦传第四章曰:日以烜之。 烜者,曝晒也,照亮也。离之为日,曝晒大地,照亮天下。

说卦传第五章曰:相见乎离。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天下大地已经曝晒照亮,世间万物皆可相见也。

说卦传第六章曰:燥万物者莫熯乎火。 熯,干貌,意为干燥,干枯,引申为烘烤。所以,离之为燥,可以烘烤万物以至于干枯。

说卦传第七章曰:离,丽也。丽者,旅行也,鹿之性,見食急則必旅行。本义为,成群结伴或成双成对。引申为,结伴而行或依附或黏附。所以离之为丽,则有和太阳月亮结伴而行之意。

说卦传第八章曰:离为雉。雉的本义为野鸡。说文上讲雉有十四种之多。雉鸡站在地上吃食,有离之像。所以离之为雉,表示要像雉鸡,兢兢业业地,仔仔细细地,一粒一粒地啄取其食,不能急于求成,狼吞虎咽。

说卦传第九章曰:离为目。目为眼睛之象形。目者,乃气之清明者也,引申为观看或注视。所以,离之为目,常开常闭,以保持眼睛之明亮。圣贤提醒后人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说卦传第十章曰: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一般讲来,长女为父母的掌上明珠,小女也是爷爷奶奶的宝贝疙瘩,只有中女掉在中间,时常与姊妹争宠。所以,离之为中女,常常争风争宠,左顾右盼,不知自己的位置,有点像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这样必然导致凶险。
说卦传第十一章曰: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 此处各像,都是对上述的各章节加以总结,皆取诸离卦之象。

杂卦传曰:离上坎下也。离之为火,火向上也,如坎之为水,水向下也。所以杂卦传认为,向上是离卦的本意。

[后记]

学习了离卦以后,知道了先贤是通过对太阳一天的变化的观察,来看人生的变化。通过对人生的起伏认识,来告诫后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像木柴燃烧一样,为了人类放出自己本来的光和热来,就像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一样。

离之为火,有两重意思:一是火焰,一是燃料。以木燃为例,木头在燃烧,其化学过程是很简单的:木头 + 空气 = 热量 + 水气 + 二氧化碳 + 木灰。如果注意到水气和二氧化碳又是空气的组成部分,而且空气,水气,和二氧化碳都是肉眼看不见的,那么上面的化学过程就变成了更简单的人身可以体验的物理过程了:木头 + 燃烧 = 光/热 + 木灰。这就是一个木头牺牲的过程,木头燃烧了,释放了热,放出了光,剩下的只是木灰。

从这个燃烧的牺牲过程,再联想到人的一生,太阳的一天,以及国家的兴衰,这就不再是物理化学了,而是文化了,而是哲学了,而是我们祖先对天地人生和万物的启蒙认识了。从此就有了中华文明了。所以,我觉得用这种思路来读易经,就觉得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泉。就像一个人,不论他在何方,总是思念故土,思念家乡,回忆过去,思想未来。这样的一个人,就是永远的中国人了,炎黄的子孙。

Wednesday, July 08, 2009

世界本原是道

葭颦在其《作茧自缚-破釜沉舟-阴阳鱼》一文中写道:“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那么,太极之本原是什么?我没能找到让自己信服的答案。” 此文见于武穴论坛。

为了这个缘由,我整理了我的日记中有关世界本原的点滴想法,合在这里,当成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老子在道德经42章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我在读易经时常想,老子一定是认真研读了易经的,而且他可能从损益两卦得到了这一章的思路。易经的损益两卦清楚地说明了损上益下和损下益上的道理,而且损卦六三爻辞:“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直接与老子的文字相关。

我认为道就是〇,就是世界在本原以前的状态。如果相信现代物理的大爆炸理论,那么道就是在大爆炸之前的状态。道生一,就是〇变成一了,或阴或阳,而又非阴非阳,有人称之为太极,有些道理,但不准确。一生二,这二就是阴阳。二生三,阴阳交合就产生了三,这三就是阴阳气三种物质。在化学的概念中,有一个化学物质叫催化剂。这气有点像化学里的催化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其实就是一种催化过程,其本身不参加阴阳之合和,但帮助阴阳之合和。在气的催化作用下,阴阳无数次的相互交合,就产生了世界万物。这些过程和“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就像一脉相承。举一个例子就可以说得更明白一些。

一个人想开饭馆,本人无钱,此时是〇,是个纯〇,从朋友那里借了十万元,就开了饭馆。开了饭馆的第一天,他还是身无分文,此时还是〇,但不再是个纯〇了,而是数〇了,是开了饭馆后的〇,是冲气以后的〇,是正十万加上负十万等于〇的那个〇。这个纯〇和数〇不是一样的。那个纯〇还是道,那个数〇已经是物了。

所以,我认为,葭颦问的那个本原,应该是道。

Tuesday, July 07, 2009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善剑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〇身 其德乃真
修之于〇家 其德乃余
修之于〇乡 其德乃长
修之于〇邦 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


以〇身观〇身
以〇家观〇家
以〇乡观〇乡
以〇邦观〇邦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
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〇〇〇〇

道德经 第五十三章

使我
介然有知
行于大道
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
而人好径

朝甚除
田甚芜
仓甚虚
服文彩
带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馀
是谓盗夸
非道也哉

道德经 第五十二章

〇天下有始
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
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
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

塞其兑 闭其门 终身不勤
开其兑 济其事 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
守柔曰强

〇用其光
复归其明
无遗身殃
是为习常

道德经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
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
〇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
德之贵

夫莫之命
而常自然


道生之
德畜之

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道德经 第五十〇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 十有三
死之徒 十有三
人之生 动之于死地 亦十有三

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
陆行不遇兕虎
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措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
以其无死地〇

道德经 第四十九章 百姓之心

圣人无常无心
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 吾善之 不善者 吾亦善之 德善
信者 吾信之 不信者 吾亦信之 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 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〇圣人皆孩之

[注]

“圣人无常无心”这句有多种版本。有些版本作“圣人无常心”;有些版本是“圣人常无心”。我认为“圣人无常无心”应该为老子原文。

道德经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〇〇〇以
至于无为
〇〇无为
而无不为

〇取天下
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
〇〇不足
以取天下

道德经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 知天下
不窥牖 见天道

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
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

道德经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天下有道 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〇


知足之足
常足矣〇

道德经 第四十五章 清静正天下

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 第四十三章 无有入无间

天下之至柔
〇〇〇驰骋
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〇
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〇
无为之益〇
天下希及之。

Monday, July 06, 2009

科学发展观

我看见中国报纸上有很多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讨论。在这个论坛也有些讨论。我觉得这些学习讨论很有意义。这些讨论大都是很好的,有建设意义的。我本人就受益匪浅。对于科学发展观,我所能想到的理解有以下三点。

第一, 科学是现代人类社会先进的知识结构系统。现代人类社会已经不能离开科学了。可以说,科学是现代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是先进的。

第二, 发展是事物变化的必经过程。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一个人,一个机构,或任何一个可以想象的东西,能够离开发展和变化。所以发展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第三, 观就是方法论,就是一种观念,一种观点,一种世界观。它并不排除其它观念,观点,或世界观。所以这个观本身没有唯一性或排它性。

基于以上三点理解,我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先进的,客观的,非独断的,思想方法论。我觉得科学发展观很好。如果整个国家上下一心,都集中统一在这种方法论上做事情,那么,中国的各种决策就是科学发展的决策了。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觉得这个理解还不够,我更加喜欢一个更加全面的发展观,即历史的,辩证的,和谐的,自然的,科学的,发展观。为何我觉得这样更加全面呢?我也是基于以下三点:

第一, 虽然科学是目前人类知识结构的先进学说,但它还不是人类知识结构的终极学说。最近的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本身也是发展的。所以我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时候,也想时时牢记历史,特别是科学发展史。这就是为何要加上历史的。

第二, 虽然科学是先进学说,但科学并不是人类知识结构的唯一学说。除了科学以外,还有哲学和艺术。哲学来自于思辨,它不是实证科学,它与科学不是完全一致的。艺术来自于体验,它也不是实证科学,它也与科学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比如,对于美这个概念,有科学的定义,有哲学的定义,还有艺术的定义,这些定义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为何要加上辩证的,和谐的。

第三, 科学虽然是先进的,但它目前还不能完全了解自然,解释自然,更谈不上创造自然了。尽管人类还不能完全从科学上把握自然,这并不等于说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科学上,哲学上的思辨和艺术上的体验对于自然有其各自的认识。我们不能完全抛弃这些哲学和艺术的认识,也不应该抛弃这些认识。这就是为何要加上自然的。

所以,我个人更加喜欢历史的,辩证的,和谐的,自然的,科学的,发展观。这个对于我个人很有用,对于我的生存有用。对于整个国家,可能显得罗拉罗嗦的,也太长了,也太绕口,也就不适用了。

还有一种可能性,这是基于我本人知识的局限性。可能科学发展观本身已经包含了历史的,辩证的,和谐的,和自然的的思想了。那么,我在这里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如果是这样,还请大家原谅。无论如何,还望各位批评指正。

Sunday, July 05, 2009

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
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
唯孤寡不穀
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
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
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甫

道德经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 大笑之〇

不笑不足以为道


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〇
善贷且成

道德经 第四十〇章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
万物生于有
〇有生于无

道德经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〇天得一以清
〇地得一以宁
〇神得一以灵
〇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也


〇天无以清 将恐裂
〇地无以宁 将恐废
〇神无以灵 将恐歇
〇谷无以盈 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 将恐灭
候王无以正 将恐蹶


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

是以
候王自称
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
非乎


至誉无誉

是故不欲
琭琭如玉
珞珞如石

道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〇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〇〇则攘臂而扔之


失道而后德
失德面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〇
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

〇前识者
〇道之华
而愚之始

是以〇 大丈夫〇
处其厚 不居其薄
处其实 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而无不为

候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〇

化而欲作〇
吾将镇之〇
以无名之朴

以无名之朴
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〇
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 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 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 必固与之

〇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〇〇〇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德经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
天下往
往而不害
安平太
乐与饵
过客止

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足既

英文老师

记得要高考的那一年,因为高考要考英文,所以,在我上学的那所乡村高中,一下来了两位高级英文老师。尽管如此,我那年高考英文也没有拿到分。

那两位高级英文老师当中,一位是刘老师,七十多岁,年轻的时候做过英文翻译。他教了我英文二十六个字母。他还在一张小纸条上认真地写下了我名字的英文拼写。后来才知道,他的这种拼写方法,是老式的,和孙逸仙的英文拼写方法差不多。很可惜,后来出国时,没有用那个拼写,因为只有那个拼写保持了广济县的那个本来的发音。

另一位是方老师,六十多岁,据说是一位有名儿童演员的父亲。他没有教过我,但在学校常见到他。他经常坐在教师宿舍外面的一把椅子上。他坐在那里的时候,看上去,好像不是随便坐着的,而是很认真地坐着的。有一次,我看见他坐在那把椅子上看书,我上前去问他看在看什么书,他告诉我他在读英文本毛选。

高考结束了,我和一位好友结伴去黄家山玩。他叔叔在煤矿挖煤,我爸爸在化肥厂上班,两个厂矿紧挨着,所以我俩才结伴去那里的。其实每天也没有事儿,就是到处闲逛或在江边游泳。因为是夏天,黄家山的天气很热,我们几乎天天泡在江水里。游累了,就在身上涂满江泥,躺在江滩上晒太阳。涂江泥,一来可以降温,因为刚涂上的江泥凉凉的,感觉很爽;二来可以防太阳晒,可是晒不了多久,身上的江泥就会裂出一条条小缝,全身就有点像个乌龟壳。我那时想:大人骂小孩龟儿子,大概是因为个缘故吧。等江泥裂出了小缝,江泥也就不凉爽了,我们就又跳进江水里,洗得一干二净。这样的涂泥和洗得一干二净的事情,我们一天要做好几回。

因为每天在江边游泳,所以我也就顺便认识了好几个来江边游泳的化肥厂工人。因为我爸是化肥厂的老师傅,所以来游泳的人对我也很好。在来游泳的工人当中,有一位是上海来的,他长得和其他工人不一样。一般工人都黑黑的,瘦瘦的,而他却有点白白的,胖胖的。因为他是上海来的,我就喊他上海师傅。我这么喊他,他也答应。从我爸那里知道,他管工厂的机电控制。我爸负责为化肥厂抽水,有时候抽水机的电机控制器坏了,就叫他来修。他来修电机的时候,我就站在旁边看。我爸的宿舍和他隔壁。有时候在化肥厂饭堂吃饭的时候看到他,我就跑过去和他一块儿吃。我还跟他走过军棋。

他和其他工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经常看书,这在那个时候,是很少见的。他常看的那本书和方老师看得那本书看上去是一模一样的:封面是黄色的,封面中间有一张毛主席像,有一寸左右,书也很厚,也是一寸左右。他几乎每天都要看那本书。等我上完一年大学,在暑假再去看我爸的时候,上海师傅已经离开了化肥厂。我爸告诉我,说他去德国留学去了,还是学机电控制。我那时想:他常看的那本书也许和方老师看的那本英文毛选不是一样的,也许他看的是德文毛选,或者他英文德文都会。这些事情再也无从知晓了。

也许是因为认识了这几个会英文的老师或师傅,虽然从他们那里没能直接学到英文,但可能从他们身上吸收了英文的气息,所以我在大学里就特别喜欢学英文,而且学得也很努力。这也许为我后来学习英文打了点气,垫了个底。

Friday, July 03, 2009

道德经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〇

知足者富〇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朴虽小
天下莫能臣也
候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〇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德经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
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
〇用兵则贵右

兵者
〇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
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
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
以悲哀莅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德经 第三十〇章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
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
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〇
果而勿伐〇
果而勿骄〇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〇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

道德经 第二十九章

将欲
取天下而为之
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
不可为也 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
故无失

夫物
或行或随
或觑或吹
或强或羸
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
去甚
去奢
去泰

道德经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
守其黑
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
守其辱
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
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道德经 第二十七章

善行 无辙迹
善言 无瑕谪
善数 不用筹策
善闭 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 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
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道德经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
行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
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
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
躁则失君。

Wednesday, July 01, 2009

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
曰大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


道大〇
天大〇
地大〇
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〇
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〇
地法天〇
天法道〇
道法自然

道德经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

馀食赘行
物或恶之


有道者不处

道德经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于人乎〇


从事于道者
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 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 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 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道德经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枉则直
窪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是以
圣人抱一
为天下式

不自见 故明〇
不自是 故彰〇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长〇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
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
惟恍为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道德经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 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 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〇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
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
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 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 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〇众人皆有以
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
而贵食于母

道德经 第十九章 朴素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


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道德经 第十八章 忠孝仁义

大道废 有仁义
智慧出 有大伪

六亲不和 有孝慈
国家昏乱 有忠臣

道德经 第十七章 自然

太上 下知有之
其次 亲而誉之
其次 畏之
其次 侮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悠兮
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涣兮若冰将释

俨兮其若客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浑兮其苦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
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蔽而不新成

道德经 第十四章 恍惚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
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
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道德经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上
辱为下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 第十二章 为腹不为目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 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 令人〇行妨

是以圣人
为腹不为目


去彼取此

道德经 第十一章 利用

三十幅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
〇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车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